廣告重復制造記憶
- 杭州寫字樓網(wǎng)
- 2006/10/31 8:25:00
在總統(tǒng)與廣告人之間毅然選擇了后者的熱血青年,總是有一種生來的優(yōu)越感。特別是當喬治·路易斯介紹說“我的工作,是使一百萬看起來象一千萬”之后,廣告人的群體自豪感已經(jīng)沸騰了。
這個號稱“麥迪遜大道的壞小子”的大人物,的確有資格講這種話,他的創(chuàng)意令人瘋狂,因之創(chuàng)造的奇跡隨處可見。他用膠布賣車的不過是其中之一:
1960年,一個雷諾汽車的地方經(jīng)銷商向喬治·路易斯求救,他打算通過降價300美元的方式促銷一批1960年款汽車,但需要一個絕佳的創(chuàng)意把銷售活動包裝得更誘人些!
喬治做了一則“受損雷諾車減價拍賣”的廣告,買了六卷膠布,在每輛雷諾汽車上至少貼了三道,“你得從顯微鏡里才能看到這些刮痕。”在廣告里,經(jīng)銷商形容它是輕微碰觸所生之刮痕,如果不告訴明確位置,是無法被發(fā)現(xiàn)的!
廣告在星期五刊登出來。那個周末,雷諾的展示中心人流擁擠,聞訊趕來的人們在每塊膠布下偷看,想檢查出幾乎看不見的“刮痕”——因為他們知道這每一條膠布可以讓他們少付100美元,如此一來因為這些肉眼無法看到的刮痕會省下多達300美元(在1960年時,300美元可是個極高的折扣),他們開始搶購雷諾汽車,到周六晚上,所有1960年款的雷諾汽車都被搶購一空。整個廣告活動的費用僅花了六盒膠布和一則小廣告!
所以廣告人往往喜歡把創(chuàng)意擺在金錢之前,相信小錢可以辦大事,而類似于上面這一則案例也使得廣告主即品牌管理人也深信創(chuàng)意的力量,對廣告人寄予厚望!
事實上呢?
打個比方,我們翻看一本雜志,比如《讀者》,其中有“幽默與笑話”的欄目,同一版面,同樣用文字形式,卻因內(nèi)容的不同引起了我們不同的反應,有的看了微微一笑,有的看了會急于轉(zhuǎn)述給朋友,有的看了則大笑不止,完全失了常態(tài)。
可見創(chuàng)意的差別的確存在!
可惜的是,無論多么有趣的笑話,就是我們刻意想記住的那種,離開這本雜志半天的時間,大都忘得一乾二凈,除非其中有特別的線索可以提示到你,否則當你試圖要轉(zhuǎn)述出來以博人一樂的時候,卻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拋在腦后了!
這就是廣告的本質(zhì),也是廣告所要付出的代價:如果想要別人記得住,就得不斷重復播報!
當幾歲的小孩子稚聲稚氣的說出“收禮還收腦白金”的時候,不要以為是腦白金多么有趣,其實不過是由于他的耳朵里聽了太多次而已!
說起來有意思,有資格入選CCTV廣告盛典“年度十大惡俗廣告”之列的,往往是不斷重復的廣告,其實比之更惡俗的廣告數(shù)不勝數(shù),卻因播報頻次不夠而無緣入選。所以有人以銷售力證明俗廣告的存在價值,純粹自欺欺人:你減少投放量試試?不但談不上什么銷售力,絕對連被罵的資格也沒有:誰會去注意你呢?
品牌建構(gòu)是一項長期工程,不是在幾天時間里賣幾款汽車,想讓消費者留有印象,重復是絕對不可少的!
重復,不斷的重復,記憶才能堅實。
- 返回頂部
- 責編:5sw
- 瀏覽:
- 來源:中國服裝鞋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