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三年奧運營銷路
- 杭州寫字樓網
- 2008/9/16 10:38:01
第一次贊助奧運會的我們也面臨許多挑戰(zhàn),最典型的是,我們內部的意見很少統(tǒng)一過。
一場奧運內部戰(zhàn)爭
伊利是第一次全面參與奧運。2005年,在奧組委宣布競標奧運會贊助商的第二天,我就率領著一批人拜訪了北京奧組委。但說實話,直到那時,我們并不十分清楚奧運營銷究竟要做些什么,對伊利又會有哪些幫助。
令我欣慰的是,雖然一家同行向北京奧組委提出了3倍于我們的贊助金額,但奧組委最終還是選擇了伊利。
直到這時,我們才真正開始全盤思考奧運營銷的問題。對于伊利來說,奧運營銷既有面向消費者的一面,更有針對企業(yè)內部的一面。
如何保證和提升乳品的品質,這是伊利最大的挑戰(zhàn)。因為相對其他贊助商的產品,乳品的品質更難控制。而且,那些外國選手在本國喝的都是最好的乳制品,畢竟在某些指標上,國際標準是高于中國標準的。伊利必須借此機會修煉內功。
第一次贊助奧運會給我們帶來的困惑不少。最典型的是,我們內部的意見很少統(tǒng)一過。經常有人找我抱怨,伊利花得錢多了,卻遭到競爭對手的干擾,認為我們吃虧了。也有人認為,贊助奧運會無法取得顯著的短期效益,對于我們這種微利的企業(yè)是不劃算的,認為伊利是2008北京奧運會贊助商里壓力最大的一家公司。
我承認,這兩點是我們面臨的大困難。但我認為我們在奧運營銷問題上不能過于短視,要注重長遠的利益。從集團戰(zhàn)略的層面,我們知道自己要去哪里,怎么去,什么時候去,目標明確之后,最重要的就是把握好自己的節(jié)奏。在中國不成熟的市場環(huán)境下,不尊重知識產權的不正當競爭確實還有存活空間。雖然現在北京奧組委針對“隱形營銷”推出了更嚴格的規(guī)定,但競爭對手已經做了很多。我們花費了很多精力和資金對抗競爭對手的干擾,但效果并不明顯,說實話我們目前還沒有很好的辦法,F在我們除了做好自己,只能相信北京奧組委的維權手段。
三年奧運營銷路
在2005年-2006年,通過海報、廣告和媒體宣傳讓消費者認知伊利和奧運會之間的聯系,劉翔、郭晶晶等金牌運動員和運動隊的簽約也密集完成。伊利選的明星必須和伊利文化吻合,要有活力、健康、積極向上,不能有較多緋聞。此外,伊利在2007年9月就已經憑2008萬元拿下奧運會開、閉幕式廣告的“第一位置”,準備沖刺最后的高潮。
從2006年中開始,伊利奧運營銷重點轉為讓奧運、消費者和伊利的關系更加密切,于是我們聯合中央電視臺啟動了“健康中國行”活動,走進全國600多個城市、2000多個社區(qū),我們把劉翔、郭晶晶、易建聯以及中國乒乓隊、羽毛球隊、花樣滑冰隊等都請來參與活動。
2007年底,我們推出了營銷2.0,包括新口號“有我中國強”。其中最大的活動是伊利和央視國際合作,在互聯網上發(fā)起的“百萬人公益簽名——尋找我的奧運坐標”。
同時,我們把所有的公益行動努力統(tǒng)一在企業(yè)社會責任戰(zhàn)略體系下面,由我親自抓,并且制定嚴謹的工作計劃和評估標準。我們還推出健康中國公益計劃,不只此次奧運會,今后中國隊每獲得一塊金牌,伊利都將向公益基金中注入20萬元人民幣。
- 返回頂部
- 責編:5sw
- 瀏覽:
- 來源:中國企業(y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