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新產品營銷的神話首次披露今麥郎營銷內幕
- 杭州寫字樓網(wǎng)
- 2006/9/29 8:29:00
1999-2001年,是我們與華龍集團深度合作的三年,在這三年里,我們完成了今麥郎彈面的整體營銷策略,為華龍全面進軍城市高檔面市場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02年今麥郎銷售額占到華龍整個銷售額的20.78%。
2003年,華龍集團以超過60億包的方便面產銷量躋身方便面行業(yè)第二位,僅次于康師傅。
在農村市場,華龍做了十年,才奠定了不可動搖的品牌地位;在城市市場,從今麥郎正式上市算起,華龍在不足兩年的時間里,成功完成從農村市場到全國市場的飛躍,讓原本躋身行業(yè)第二的統(tǒng)一方便面退居老三,并對康師傅的老大地位形成直接威脅。從今麥郎的成功策劃、火爆上市到華龍以今麥郎為切入點,實現(xiàn)品牌升級和集團戰(zhàn)略轉型,華龍進一步鞏固和捍衛(wèi)了在方便面業(yè)不可撼動的市場地位,上演了一場精彩的本土品牌的進攻防御戰(zhàn),被食品行業(yè)譽為“最具特色的中國營銷實戰(zhàn)范本”。
華龍的二次創(chuàng)業(yè)難關:如何從農村進軍城市?
到1999年,整個中國方便面市場形成“以 ‘康師傅’、‘統(tǒng)一’為代表的高端城市市場,和以‘華龍’為代表的中低端農村市場”兩大主流。
困局:華龍的不安與不滿
經過近十年的市場沉淀,華龍在農村市場的老大地位已經確定;但在城市市場,仍是一片空白。對此,華龍感到深深地不滿。
與此同時,“康師傅”、“統(tǒng)一”等大品牌,大有大舉滲透農村市場的傾向;而且,在農村,華豐、白象等僅次于華龍的方便面品牌,也大有與華龍一爭高下的雄心壯舉。前有大鱷,后有豺狼,巨大的危機感迎面襲來,讓華龍感到由衷地不安。
如何鞏固華龍在方便面市場前幾名的地位?如何甩開競爭對手,拉近與品牌大鱷的距離……
華龍到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的關頭,急需完成戰(zhàn)略轉型和品牌升級!
出路:打造全新副品牌,讓華龍走進城市
華龍必須進軍城市市場,這是實現(xiàn)企業(yè)長治久安的大計。但是進城之路應該怎么走?能不能以華龍為品牌打城市市場?
通過深入調研,我們得出結論:決不能以華龍為品牌打城市市場。一方面,華龍面中低端形象已經形成,消費記憶深刻;另一方面,華龍只是一個企業(yè)品牌、產品品牌,不應該作為具體的產品名。
因此,我們建議,以創(chuàng)建副品牌的方式進軍城市市場,利用副品牌亮相的機會,高調入市,完成品牌內涵的全新塑造,讓城市人群重新認識華龍、接受華龍。
今麥郎彈面 = 有銷售力的產品名 + 巨大的新品類市場
華龍想要進軍城市市場,顯然避免不了與康師傅等一線品牌一爭高下。在1999年,康師傅、統(tǒng)一等國內一線品牌已經形成自己的市場經驗和營銷模式。市場現(xiàn)狀表明,華龍必須獨辟蹊徑,開創(chuàng)自己的營銷模式。當時,以韓國、日本為代表的方便面非常具有競爭力,市場操作手法也遠遠領先國內品牌。因此,我們建議華龍集團老總范現(xiàn)國先生出國考察。今天,今麥郎彈面乃至整個華龍集團的很多營銷手法,都是我們在雜交組合國外經驗的基礎上形成的。
以產品名創(chuàng)造銷售力——今麥郎的誕生
好名字,字字值千金;好名字帶來好銷售;因此,我們建議華龍在城市市場的產品名,一定要做得自然親和、別具一格。
受當時日劇、韓劇和卡通片的猛烈洗腦,日韓的方便面在消費者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關于郎的叫法(如西瓜太郎、喜之郎等),深受青少年喜愛。而青少年絕對是城市方便面市場消費主力。因此,我們建議新產品也叫某某郎。
返回頂部
- 責編:5sw
- 瀏覽:
- 來源:全球品牌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