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化騰互聯網企業(yè)競爭要注重什么?
- 杭州寫字樓網
- 2006/8/26 11:23:52
不僅微軟、Google,包括國內很多互聯網企業(yè),大家其實都在往一個方向走,向互聯網相關多元化方向發(fā)展。最初,大家切入點不同:搜狐、新浪從新聞媒體切入,不斷走入相關多元化市場;網易以免費電子郵件起家,再切入媒體、網游等相關多元化領域;而QQ是從聊天工具,逐步到門戶網站、互動娛樂、拍賣網站等。
選擇相關多元化發(fā)展和中國網絡環(huán)境有關。目前國內互聯網的贏利手段只有幾種:第1種媒體類,靠內容和新聞吸引瀏覽量來賺廣告商的錢;第2種是增值服務收費模式,進行互動娛樂、手機短信等服務,依靠發(fā)售點卡和電信分成獲利;第3種是商務類,提供一種平臺,幫用戶間進行撮合,最終達成交易,如訂票、找工作、房地產等類型網站靠掙取中間傭金。這些是收費模式,而電子郵件和即時通訊、網絡游戲等都是手段。為了增加收入,大家不可能只依賴一種手段去響應所有的商業(yè)模式。
互聯網在中國還處于發(fā)展初期,“中國”概念在國際資本市場上還是比較火的,大量資金進入中國市場。從整個互聯網的資金容量看,供應大于需求,這造成了大部分公司具有相對多的資金來進入不同領域發(fā)展,包括一些并不能實現直接贏利,但能粘住用戶的應用上,如即時通訊、電子郵件、網絡硬盤存儲等領域。而另一方面,中國銀行業(yè)信用卡發(fā)展不能與需求相匹配,直接實現電子支付較困難,反而借助點卡、電信分成等間接收費。兩方夾擊下,造成了今天中國互聯網公司業(yè)務模式必然出現服務同質化;相對于目前中國網民的需求來說,互聯網公司所創(chuàng)造的服務形式還太少。這是現實商業(yè)所逼。也正是這樣,大家看到了QQ像是一只肆意擴張的肥企鵝,從短信、網絡硬盤、網絡游戲到門戶新聞,急速擴張。
即時通訊市場是目前互聯網應用最激烈的競爭市場,大大小小算起來超過40家。這個行業(yè),市場技術門檻不是很高,但是易學難精。即時通訊價值在它的用戶群越大,產業(yè)價值才越大。所以要有一定的先發(fā)優(yōu)勢。
從通訊市場來看,我們騰訊目前最大的競爭對手確實是微軟的MSN。與MSN相比,QQ的用戶群定位更偏重于中國本地化、年齡較輕的用戶。這類人群有一個特點,愿意去結交一些陌生用戶群體。而MSN和E-mail結合緊密,這類用戶的需求是與熟人交流。QQ努力地往上滲透,而MSN往下,坦率地講在這一領域有很大競爭,但這2塊市場留給其他競爭對手的空間并不大,F在其他競爭企業(yè)推出的很多即時通訊工具都有各自的特點,像泡泡,它會以一種更加娛樂化的新功能,甚至會有比MSN更加白領、小資化的功能來出現。
很多人覺得騰訊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市場占有率。我認為,我們的核心競爭力是即時通訊的用戶區(qū)和社區(qū),而不是簡單的占有率。因為別人可以通過一種手段開發(fā)一片新市場,把你的占有率弄低。但是我相信,隨著蛋糕的做大,我們也可以從原有的用戶群滲透進別人的用戶群,從而使自己的市場不斷增大,從這一點看,未嘗不是件好事。所以說占有率并不重要。
MSN在全球遇到的商業(yè)競爭時發(fā)現了這樣的結論:互聯網服務并不是以技術和標準圈占市場,而依然是新應用圈占市場,并不是占有了平臺資源就能抓住客戶的。MSN曾經迅速打敗韓國原來最大的即時通訊企業(yè),然而隨即又被另一家韓國企業(yè)反撲。韓國電信服務商下屬的賽我網,將門戶和新的即時通訊,再集合賽我的社區(qū)服務,逐步從MSN手中找回了市場份額,F在賽我在20到29歲這個年齡層上的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MSN。
賽我戰(zhàn)勝微軟靠的是什么?除了集成這些大同小異的服務外,還結合社交軟件、博客等幾大核心。在全球目前只有賽我獲得了成功。我們的QQ里也集成了很多賽我的思路。這就是為什么即時通訊要不斷向競爭對手學習,甚至不是我們的直接競爭對手,一些國外的企業(yè)模式,也要不斷去學習。他們在對抗MSN方面有很多很好的經驗。我們看到很多新功能,微軟根本不能理解,很多在美國并不流行,或者無市場的功能,卻在亞洲市場相當流行。有很多創(chuàng)新的應用,例如社交軟件把人與人交往的六度空間等都集成在一起。通過朋友去找朋友,可以把這個概念融入網絡服務中去。
騰訊進入相關多元化服務,從單一的技術型公司,涉足到內容領域,運營成本會劇烈增加,管理難度也加大了。最大的難度是如何管理這些不同的業(yè)務人員。要建立不同的管理方式去平衡公司的發(fā)展,像以前那種完全用相同的管理方式去管理公司的做法已經不太現實了。譬如進軍SP,拿互聯網公司的管理方法去管理和發(fā)展SP,你會發(fā)現其實你打不過一些純專業(yè)的SP。他們聘請的很多都是高中生,最多是大專生去制造內容,月薪至多2千元,不行就換,所以他們會很快地適應市場的反應。而在互聯網公司,拿八九千元,甚至1萬元工資都是很正常的。
這是值得警惕的事情。
- 返回頂部
- 責編:5sw
- 瀏覽:
- 來源:IT時代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