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明:哲學為什么會影響房價
- 杭州寫字樓網(wǎng)
- 2010/7/2 14:30:10
哲學與普通人生活中的柴米油鹽甚至房價到底有什么關(guān)系?上周末的浙江人文大講堂上,復旦大學哲學學院院長吳曉明教授,不僅給我們展示了哲學學術(shù)的魅力,而且對我們生活中的許多真實的事例進行了哲學解釋。
博學不等于智慧
哲學是一種思想
不少人經(jīng)常把一個人懂不懂哲學跟他的智商聯(lián)系起來。實際上,哲學最初的含義是愛智慧,智慧我們現(xiàn)在談得并不多,我們更多地談知識,但是智慧和知識恐怕是有區(qū)別的。一個人的知識能力通常被說成是智商,就像小說《基督山恩仇記》中的主人公鄧蒂斯,遭人陷害被關(guān)進監(jiān)獄后,監(jiān)獄里法利亞長老教他很多知識,他智商甚高,很快便學會了多種語言、很多知識。但他還是想不出是誰陷害他。法利亞長老就此說了一句名言,“博學不等于智慧”。
知識和智慧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它們是有區(qū)別的。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禪宗大師六祖慧能,有著名的短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繼承了五祖的衣缽。據(jù)說慧能是不識字的,別人問他時,他說“佛學妙道,無關(guān)文字”。
現(xiàn)在的學校主要是傳授知識,而哲學則是智慧之學、思想之事?鬃诱f“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說明只有把學和思兩者結(jié)合起來,才能解決重大問題。
哲學存在于大眾生活中
成都人為什么走路慢悠悠
如此說來,好像哲學是很高深的學理,是大學里研究的東西,跟大眾沒啥關(guān)系。但實際上,眾多學科中惟獨哲學與大眾關(guān)系最密切。道理很簡單,因為哲學是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一個人也許不懂數(shù)學、物理學或經(jīng)濟學,但卻不會沒有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哲學是每個人都有的,在學院里學了哲學的人,未必一定比普通人的哲學高明。
我看過一個電視節(jié)目:評選最適合人居的城市。評出來的是成都,我很贊同,因為成都的確是個優(yōu)美、舒適、有文化積累、豐厚和休閑的城市。有不少媒體去那里采訪,他們用秒表掐出不同城市市民步伐的快慢。成都人走路比較慢,而香港人、上海人走路就快許多。有個記者采訪一位老太太,問她為什么成都人慢悠悠地走路。老太太回答說:人都在走向死亡,你走那么快干嘛?聽得我目瞪口呆,這豈不是哲學嘛,而且還是挺透徹的哲學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哲學,而且生活中隨處都有哲學。
不同的哲學造就不同的人
諸葛亮為何難勝司馬懿
不同的哲學意味著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也造就不同的人和不同的文化。叔本華說過,有什么樣的人就有什么樣的哲學。
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詹姆斯說,哲學是個非常奇妙的東西,雖然不能用來烤面包,但卻有“兌現(xiàn)價值”。
他舉了兩個例子,他說你如果是一個房東,你在把房子租給別人時,不僅要注意房客的錢包,而且要注意房客的哲學。意思是說,你不僅要知道租房者的收入狀況,還要知道他的哲學是什么樣的。美國學生去租房子,房東說1000元一個月,他說沒問題;中國人則討價還價,“800行不行”,最后或許是900元成交。但到了收房租的時候,美國房客是一拖再拖,而中國房客往往是按時交房租。這就是不同的哲學。
詹姆斯又舉一個例子。說打仗的時候,不僅要了解對方的軍力、配置和布陣,還要了解對方將領(lǐng)的哲學。大家看過《三國演義》,諸葛亮用兵奇詭,但司馬懿很了解他的哲學,所以后來諸葛亮率兵與司馬懿對陣時,頗難取勝,六出祁山,所得甚少。
不同哲學和不同文化也有關(guān)。有個經(jīng)濟學上的經(jīng)驗系數(shù),研究的是不同民族的人多賺一元錢時會花掉多少錢。數(shù)據(jù)是:美國多花2元,而英國人卻只多花幾毛錢。從中可以分析出不同的文化和不同的哲學,它們對價值的領(lǐng)會方式不一樣。
影響中國房價的哲學因素
租來的房子不是我的家
房價問題近來一直是人們討論熱烈的話題。其實它也牽涉到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哲學對房子的領(lǐng)會方式。
如果我們向中國的年輕人證明:一輩子租房子,你只需花費100萬元,而買房子則需花200萬元,那么,你究竟是租還是買?
我相信很多人會回答:買房子。
但美國人的回答往往是租房子。因為兩者對房子的領(lǐng)會和理解不同。對中國人來說,房子不只是一個居住空間,而且是一個具有獨特意義、獨特象征和獨特氛圍的家。
有位學者曾經(jīng)在電視節(jié)目中勸大家不要買房子,毋寧去租房子。立即有兩個年輕人站起來反駁,其中一個男孩說,買房子是我能力的證明。女孩說,我的父母不會讓我嫁給一個租房子的男人。
我們系里有位年輕老師一直沒買房,漲到最高點時買了個房子,我問他為什么,他說“我老婆要生了,我不能讓我的孩子生在租來的房子里。”不少同事就說:“你的想法怎么那么中國?”其實,在這里起作用的是一套哲學,是一套獨特的人生觀、價值觀。
還有一個例子。1987年,我在英國利茲大學學習,上海有個代表團到英國去購買考勤機。到了企業(yè),經(jīng)理介紹了考勤機的功能和特點。一個隨團人員就提問:如果我不去上班,讓同事帶去打卡,你這個機器能識別出來嗎?
當時,翻譯翻了三遍,那個英國人還是沒聽懂:不是因為語言障礙,而是他完全沒有這種理解預期。他無法理解還有這樣的事情發(fā)生。
哲學和批判的方法
切蛋糕的“形式公平”
自康德以來,德國哲學特別地發(fā)展起來一種批判的方法?档聦戇^三部最主要的著作,叫“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實踐理性批判和判斷力批判。在這之后,德國哲學便牢固地掌握了所謂批判的方法。德國哲學集大成者黑格爾后來說過,什么叫自由的思想?自由的思想就是掌握了批判方法的思想。
批判的原則可以簡單地表述為:澄清前提,劃定界限。
《純粹理性批判》的問題是人類的知識有沒有前提,如果有,前提是什么?人類的知識有沒有界限,如果有,界限在哪里?康德的哲學是為知識劃定界限,并從而為信仰留出地盤。
為了能更方便地了解批判的方法,我們可以來考察一下“形式的公平”。
倫理學上曾經(jīng)談?wù)撨^一種公平,叫“形式的公平”,意思是無前提無界限的公平。比如說有個蛋糕,如何能夠在分蛋糕時達到形式的公平呢?我們可以指定一個人來切蛋糕,并同時指定他最后拿自己的一份,這樣就能建立起形式的公平。
我們來設(shè)想一下,這個人會怎樣來切蛋糕呢?
他一定會盡可能平均地來切這個蛋糕,因為只有這樣,他才能得到他所能得到的最大一份。如果說有100個人來分蛋糕,那么,切蛋糕的人至多可以拿到1/100,不可能更大,但倒是可能更。ㄖ灰械貌黄骄。
這看起來似乎是毫無疑問,理所當然的。但現(xiàn)在讓我們來對它進行批判,也就是澄清其前提并劃定其界限。我們很快會發(fā)現(xiàn),這樣的公平是有前提和界限的。其前提就是“利己主義個人”和“原子個人”。利己主義個人毋需解釋,原子個人是指具有獨立人格性的個人,亦即在血緣的、倫理的、宗法的、裙帶的關(guān)系已經(jīng)解體的地方產(chǎn)生出來的“個人”。只有以利己主義個人和原子個人為前提,才可能需要這種公平,才可能建立這種公平。
對于一切看起來似乎是理所當然、絕無問題的理論和觀點,必以批判的方法對待之、審查之,如此方始有自由的思想。
獵人和漁夫是如何交換的
思想已成為當務(wù)之急
馬克思做過一項重要的工作,叫政治經(jīng)濟學批判。當亞當李嘉圖完成了古典政治經(jīng)濟學,這門學問的教科書便設(shè)立了獵人和漁夫兩個角色,這既意味著他們有不同的職業(yè),又意味著他們是自然狀態(tài)和原始狀態(tài)的人。獵人打野兔子,漁夫捕魚,不久他們便開始交換了。經(jīng)濟學家發(fā)現(xiàn),他們不是任意交換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比例關(guān)系交換的。
比如說,3條魚換1只野兔,那么6條魚便換2只野兔。為什么是這樣呢?回答是,這兩者包含等量的抽象勞動。這個規(guī)律叫等價交換。
這看起來同樣理所當然。但馬克思批評說,構(gòu)成前提的那兩個人不是獵人和漁夫,而是兩個現(xiàn)代資本家。自然狀態(tài)的原始人,他們的交換方式也許是饋贈,也許是爭奪,但肯定不是等價交換。等價交換是在歷史發(fā)展到一定階段上才成為可能的。只有到商品生產(chǎn)發(fā)展起來,并有發(fā)達的流通的時候,等價交換才伴隨著交換價值的成立而開始起作用。這就是說,經(jīng)濟學的規(guī)律是依賴于一定的歷史前提的,也是有一定的歷史界限的。
我認為中國最近30年做了很多事,但在理論觀點和學說方面更多的是學習和模仿,這固然很有必要。但到了今天的發(fā)展階段,必須以批判的方法來消化和反思各種外來的模式、路徑和知識,并從而開始自己的思想,只有這樣,才可能真正應答時代提出的重大課題。哲學是思想的事情,而思想已成為我們的當務(wù)之急。
- 返回頂部
- 責編:8037
- 瀏覽:
- 來源:錢江晚報
相關(guān)閱讀:
- ·有房的女人更愁嫁?(01/19)
- ·讓“創(chuàng)”字成為杭州前行的澎湃動力(06/17)
- ·住建部盯緊房價“冒尖”城市 新一輪樓(08/20)
- ·紹興開展房價大檢查 將嚴查這些違規(guī)行(01/29)
- ·杭州樓市之變:一二手房價格空間現(xiàn)松動(12/04)
- ·一張圖看清杭州地鐵沿線房價(07/01)
- ·創(chuàng)新須除思維鎖定(12/28)
- ·杭州樓市走向會被改變嗎?(08/07)
- ·你住在杭州幾環(huán)?杭州“三環(huán)”交通格局(06/04)
- ·杭州樓市持續(xù)回暖 房價一年多來首次環(huán)(05/20)